在我們人體中,有類生物存在于消化道,皮膚,鼻腔,陰道中,它們的數(shù)量如此之所,以至于集合在一起的重量,竟然能夠達到數(shù)磅之多。這就是我們身體內的微生物群體,這種被稱為“第二基因組”的微生物組對于分析疾病發(fā)生過程中,微生物群系的變化,以及人體代謝具有重要意義。就此三大*期刊:Nature,Science以及Cell也紛紛公布了這一研究領域的進展。
首先Nature雜志在接連兩期中都報道了微生物組的研究成果,*份研究是通過大型測序,對來自非洲、南美和美國的531份人類糞便樣本進行分子,揭示了隨著年齡人類腸道微生物的改變以及在不同國家人群中的差異。研究結果表明盡管來自不同文化和地理位置的人們腸道細菌多樣性上存在不同,然而這些微生物群對于代謝功能影響卻是相似的。
第二份研究是人類微生物組計劃的*研究成果,來自多國多個研究機構的超過200名科研人員報道了他們的五年研究成果。
研究人員分析了242個健康美國志愿者基因組,包括129位男性和113位女性,這些樣品來自男性的15個機體部位,以及女性的18個機體部位(包括陰道三個位置),研究人員從每個志愿者的口,鼻,皮膚(耳后皮膚兩處,以及肘部),腸道(糞便)收集了三個樣品,進行分析。
上海逸峰生物公司專業(yè)供應Elisa試劑盒,*,可免費提供代測服務,詳情請點擊
這樣他們純化了超過5000個樣品的包括人體和微生物的DNA,并利用計算機對這萬億堿基對基因組數(shù)據(jù)進行分類,從中尋找微生物*的遺傳信號——細菌核糖體(16S rRNA)中的可變基因,細菌核糖體RNA是蛋白制造工廠的組成單位。
結果發(fā)現(xiàn)某些有害的,會導致感染的病原體,原來在每個人體內都只是少量。人體內微生物基因的種類是人類基因數(shù)目的數(shù)百倍,共有大約800萬種,這些細菌基因制造出執(zhí)行特定功能的物質,其中有些對人類宿主的機體健康和發(fā)育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
Science雜志也介紹了關于免疫系統(tǒng)與這些微生物群系的關聯(lián),還重點介紹了一位中國科學家,講述了這位來自上海交通大學的趙立平教授將中醫(yī)與腸道微生物研究相結合來了解和對抗肥胖的傳奇經(jīng)歷。
在研究進展中,來自哈佛醫(yī)學院的研究人員在小鼠中證實在生命早期接觸微生物可以減少機體內一種稱為穩(wěn)定自然殺傷T細胞((iNKT細胞)的細胞數(shù)量。這種iNKT細胞可以對抗感染,但也能攻擊機體,引發(fā)諸如哮喘或炎癥性腸病等大量的疾病。這提出了“衛(wèi)生學假說”的證據(jù),后者認為在一些發(fā)達地區(qū),盛行利用抗生素和抗菌藥物來減少兒童與微生物的接觸,結果使得兒童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發(fā)病率增加。
除此之外,Cell雜志也報道了關于“衛(wèi)生學假說”的證據(jù)——來自哈佛的科學家證明了微生物是具有宿主特異性的。早已有記載,哺乳動物中存在500-1000個微生物物種,研究人員認為當涉及到消化和其它代謝活動的時候,特殊種類的細菌也許不會表達特異性的有益基因,換句話說,小鼠腸道中造成問題的細菌,與人類腸道中造成問題的細菌干的活兒可能都一樣。
這一觀點與前文不謀而合,這些無論是成果,還是數(shù)據(jù)的探索資料都給未來的分析工作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基線,也提出了在自然環(huán)境中的微生物進行大規(guī)模基因組測序的標準化方法。未來研究人員還將進行更多,更大規(guī)模的分析研究,逐步找到這些我們體內小生命的奧秘所在。
來源:生物通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yè)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yè)負責,環(huán)保在線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guī)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