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來自華南農業(yè)大學動物科學學院和西南大學的研究人員在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期刊《PLoS ONE》發(fā)表了題為“Functional Divergence among Silkworm Antimicrobial Peptide Paralogs by the Activities of Recombinant Proteins and the Induced Expression Profiles”的合作研究論文。
答簡單問卷,免費索取Eppendorf 2011年產品目錄
華南農業(yè)大學動物科學學院的曹陽教授與西南大學的夏慶友教授為這篇文章的共同通訊作者。前者早年畢業(yè)于西南農業(yè)大學,主要從事昆蟲分子生物學與生物技術研究,主持完成多項國家、省部級科研課題,目前承擔國家“973計劃”項目、“863計劃”重大專項的課題。夏慶友教授現(xiàn)為西南大學蠶學與生物技術學院院長,享受*政府津貼專家,亦是西南大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主要專業(yè)領域為蠶桑分子生物學、生物技術、基因組及生物信息學。
昆蟲對侵入體液的微生物主要通過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加以清除和抑制繁殖。在體液免疫機制中主要由抗菌肽發(fā)揮作用。昆蟲基因組通常含有多種抗菌肽基因家族成員,那么昆蟲是如何協(xié)調抗菌肽基因家族成員的功能?這些抗菌肽家族成員的免疫功能分化又是通過怎樣的選擇進化而形成?研究人員在該論文中詳細解析了這些問題。
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對家蠶基因組中的3個抗菌肽基因家族(cecropin, moricin, gloverin)成員(14個基因)抗菌功能和免疫表達活性的分化進行了系統(tǒng)深入的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這3個基因家族存在著“主功能基因的免疫一致性”,BmcecB6、BmcecD、Bmmor 和 Bmglv2是這3個家族的主功能基因,其它成員的抗菌譜較窄,抗菌活性較弱,免疫表達活性也降低,有的已進化為假基因。研究同時從分子進化角度和上游調控元件解析了這種免疫功能分化的原因。研究所揭示的“主功能基因的免疫一致性”特征與課題組較早時間在黑腹果蠅抗真菌肽drosomycin基因家族成員中發(fā)現(xiàn)的功能分化特征(Gene, 2006; Journal of Biomedicine and Biotechnology, 2009)相一致。
該研究揭示的這一基本特征可以回答昆蟲是如何協(xié)調不同抗菌肽的功能這一關鍵問題,使我們加深理解昆蟲通過抗菌肽基因家族成員的協(xié)同防御機制實現(xiàn)快速、經濟、有效抵抗微生物感染的生物學意義:主功能基因弱的基礎表達活性形成初次防御;主功能基因強的誘導表達活性發(fā)揮主要防御作用;其它基因成員弱的誘導表達活性構成協(xié)同防御,后者針對某些微生物的強抗菌活性的意義也不可忽視。
該研究得到了國家“973計劃”項目和“長江學者創(chuàng)新團隊”項目的資助。
來源:生物通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yè)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yè)負責,環(huán)保在線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guī)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