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鄉(xiāng)村深陷困局“垃圾圍城”突圍在即
全國近60萬個行政村,絕大多數沒有環(huán)?;A設施,都處在垃圾自然堆放的“原生態(tài)”。村民幾十年上百年的傳統(tǒng),并沒有掏錢處理垃圾的“習慣”;而另一個更頑固“傳統(tǒng)”,是想把垃圾丟哪就丟哪,東一個瓶子西一個袋子,都很“自然”,大多不愿改變習慣,付出約束自己的“代價”。
而城市垃圾向農村地區(qū)的加速遷移,更加劇了農村地區(qū)的環(huán)境窘迫。一方面,隨著環(huán)境污染整治力度的加強,部分工業(yè)項目加速向農村地區(qū)、西部地區(qū)轉移。而在GDP、稅收、就業(yè)等多重誘惑下,地方政府甚至對這些外遷企業(yè)“降格以求”。這樣的一拍即合,讓農村地區(qū)污染愈演愈烈。另一方面則是城市的直接垃圾輸出。如一些城市將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運至城郊鄉(xiāng)村地區(qū),使得很多農村成了城市的“垃圾處理場”,以往的“垃圾圍城”變成了“垃圾圍村”。
如果說,農村地區(qū)“原生垃圾”的不斷積壓,暴露出現代衛(wèi)生意識和基礎設施建設的不足;那么,“輸入型垃圾”的肆虐,則無疑指向了一種嫁禍于人的“偽環(huán)保”邏輯……無論是基于“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抑或是出于“能力與責任相匹配”的考慮,某些城鎮(zhèn)將垃圾壓力轉嫁給應對能力更弱的農村,都是極不負責的。且從終結果來說,“垃圾下鄉(xiāng)”幾乎必然會導致“反害城市”的狀況。
聯合國確定今年世界環(huán)境日確定的主題是“為生命吶喊”。真的需要以“為生命吶喊”的勁頭,重視正在愈演愈烈的“垃圾圍村”。首先得有十足的“痛感”——不只是環(huán)境日這一天,媒體才把觸目驚心地照片擺了出來;更在于日常的每一天,有權調動資源的人,能以為子孫后代負責的態(tài)度,付出該付的成本——今天不想付的成本,將成為明天承受不起的慘痛代價。
“垃圾圍村”要想成功“突圍”,必須像城市一樣堅持高標準、嚴要求,加大整治力度。如此,鄉(xiāng)村才能由“臟亂差”變身“白富美”。
,要完善農村環(huán)保的法律法規(guī),切莫讓其成為法律監(jiān)管的“盲區(qū)”。隨著一批工業(yè)企業(yè)“進軍”農村,相關部門必須守住環(huán)保底線,絕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對于污染企業(yè),要事前把好關,事后追責嚴懲,用法律制度筑起環(huán)境保護的“堅固堡壘”。
第二,要強化農村公共管理和服務,建立適合鄉(xiāng)村特色的垃圾處理機制。據了解,在全國4萬個鄉(xiāng)鎮(zhèn)、近60萬個行政村中,有許多都沒有環(huán)?;A設施,有的還處在原始的垃圾自然堆放狀態(tài)。政府要加大對農村環(huán)境治理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建立完善“村收集、鄉(xiāng)轉運、縣處理”的垃圾處理模式。
第三,要增強村民環(huán)保意識,激勵村民垃圾分類、垃圾回收的熱情與動力。政府宣傳環(huán)保政策,避免“公地悲劇”的同時,也要因村制宜采取行之有效的正向激勵措施。如設立“垃圾兌換銀行”,村民用可回收垃圾到“銀行”兌換積分,憑積分兌換商品,這樣既能從源頭上減少垃圾量,又能變“廢”為“寶”,實現資源的可持續(xù)利用。
結語:垃圾圍村,并不僅僅只是農村的“傷疤”,更是整個社會的“傷痛”,必須高度重視,避免走先破壞后治理的老路。提升垃圾無害化處理的能力,化解垃圾堆積如山的困局,不僅是為了實現文明社會的體面生活,更是為了維護一種底線性的“安全生活”。不論城市還是鄉(xiāng)村,終究都要承擔起屬于自己的環(huán)境責任。唯有進一步激活責任自覺,才可有效推動能力建設,而這才是走出垃圾危機的可行路徑。
(本文參考:光明網、瀟湘晨報、珠江晚報、荊楚網等)